索引号:11152500011662413F/2007-00035
所属主题:
发文机关:
发文字号:
成文日期:
发文日期:2007-08-15
乌拉盖管理区(以下简称管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十一五”规划,是管理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草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
本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是在总结以往并借鉴其它地区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市场经济原则,通过国家扶持、政府引导,充分调动发挥农牧民群众作为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解决草原生态环境领域中存在的过度利用,保护不力,投入不足,科技支撑弱,治理速度慢,效益不明显等突出问题,坚持突出重点,集中连片,综合治理的工作思路,重点突破,带动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全面开展,将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一一落到实处。
本规划的范围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移民工程、禁牧舍饲项目等。规划期为5年,从2006年至2010年。
第一章 基本情况
1.1自然概况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管理区位于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大兴安岭山脉西麓,地理坐标:东经118°44′—119°50′,北纬45°29′—46°38′。北部与蒙古国邻近,东与兴安盟、通辽市相望,南与京、津、唐地区相连,西部邻近浑善达克沙地,东南是科尔沁沙地的边缘地带。是蒙古高压的控制区,冬春季干旱、风大,境内的两条暗沙带植被稀疏,沙化风险极大,决定了乌拉盖地区在全国生态环境中的屏障作用。
管理区属内陆新华夏沉降带,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属乌拉盖盆地东北边缘,东部与兴安岭相接具有山地特征,西南及西部属蒙古高原低山丘陵地貌。总的地形是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海拔855—1307m。
气候特点:管理区属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0.9℃左右,全年≥10℃有效积温1900—2100℃,无霜期90—110天。年降水量340mm左右,且由东北向西南递减。年日照2660小时左右。平均风速4.1m/s。
植被类型:管理区境内植物有501种,分属62科、256属;植被由贝加尔针茅草原、线叶菊草原、羊草草原、大针茅草原、克氏针茅草原组成;草场类型由低山丘陵草甸草原草场、丘间宽谷平原草甸草原草场、低丘平原干草草原草场、低洼地谷地草甸草场、河漫草甸草场和沙地潜丛草原草场组成。
1.2土地、水资源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管理区土地以黑钙土和栗钙土为主,厚度在40—100cm,质地疏松,团粒结构好,腐殖层深厚。部分地区为沼泽土或风沙土。
管理区耕地总面积为36.4万亩,其中:一类耕地19.7万亩,二类耕地16.7万亩。一类耕地中水浇地0.005万亩。
水资源利用现状:管理区水资源储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境内有内蒙古最大的内陆河——乌拉盖河,与其支流色也勒吉河纵贯全境。地区水系是锡林郭勒盟最大的内陆水系,所属各河均发源于大兴安岭山地。地区地上水源有积水量较大的天然湖泊12个,季节性淖尔12个,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地型平缓的小型盆地上;泉水主要分布在地区的东北部的低山高丘地带,一般流量为0.01—0.03m3/秒,流量不大,流程不长;境内分布有大面积的湿地,典型的有乌拉盖水库湿地和贺斯格淖尔湿地。
境内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总量为79280.22万m3。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1369万m3,可利用量为8375万m3,已利用量为5300万m3,占地表水资源可开采量的63.2%;地下水资源储量为76650万m3,,水位埋深0—70m之间,水质为淡水,可开采量为36938万m3,开采利用量为46.3万m3,占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的0.125%。水资源储量丰富,可开采利用潜力很大。
1.3社会经济状况
人口状况:管理区总人口1846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167人;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22%,汉族占77%,其他少数民族占1%。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0人。现有农牧业户数2890户,人口9299人。农牧业人均占有耕地39亩,人均占有草场面积728亩。
畜牧业发展现状: 管理区天然草场总面积为676.89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652.58万亩。随着,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实施,管理区畜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2005年牧业年度牲畜头数达84.5万头(只),其中大畜1.8万头(匹),小畜82.7万只;日历年度存栏53.76万头(只),其中大畜1.44万头(匹),小畜52.32万只。
经济发展现状:管理区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5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0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7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523万元。财政收入301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79元。
1.4生态环境现状及建设情况
管理区自然条件优越,动植物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组成健全,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原之一,也是锡林郭勒草原的代表和典范,为打好“乌拉盖草原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草原”这张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地区地处蒙古高压的控制区,春季干旱、风大,冬季严寒、雪大,冬春冷季时间长,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境内的两条暗沙带植被稀疏,加之人畜活动频繁,有一些地段植被开始退化,地面裸露面积逐年增加,风蚀、水蚀现象较为严重,沙化风险极大;境内的河流、湿地及其淖尔,由于多年来,未进行较大规模、有效的治理和建设,水土已开始流失,涵养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天然草地退化加速,退化程度逐年加重。多年来,由于管理区特殊的气候条件的影响,加之地区粗放经营和过牧,天然草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部分地段已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主要表现在草群高度和盖度降低,牧草产量下降,优良牧草比例减少,裸露地面增加。全管理区退化草场面积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比例由1982年的20%左右增加到目前的70%左右,且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草场的比例明显增加。
经管理区2005年对境内的天然草场监测结果表明,境内退化草场总面积为447万亩。其中:重度退化65万亩,中度退化153万亩,轻度退化229万亩。
水土已开始流失,涵养能力逐年下降。多年来,由于管理区体制的影响,导致历史欠账较多,严重缺少针对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的投资。目前,水土流失已开始出现,部分地段已出现明显的风蚀坑和水蚀沟,加之绝大部分耕地没有配套农田防护林,在地区春季干旱、风大的自然条件的作用下,水土流失已日趋明显;特别是水河道两岸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地区需治理面积已达1389km2,其中需重点治理面积为195km2。
暗沙带退化加速,急需治理。200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与管理区草原监理、畜牧、土地等部门联合对管理区草场植被进行了勘测,结果表明管理区境内有两条面积较大的暗沙带纵贯全境,其中一条分布在色也勒吉河东岸固腊卜赛汗山至贺斯格乌拉牧场阿尔山泉,长约40km、宽约6km,面积达240km2左右;另一条分布在乌拉盖河上游丘陵的西北坡,长约65km、宽约3km,面积达195km2左右,两条暗沙带总面积达435km2。暗沙带黄土与沙黄带相间呈条状分布,并有一些地段植被开始退化,地面裸露面积逐年增加,风蚀、水蚀现象较为严重,如果继续流失,草场必然大面积沙化,而且难以改造。
上述问题的形成和不断积累,既有客观和自然方面的原因,如人均资源量少,历史欠账多,以及自然地理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自2000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启动以来,乌拉盖管理区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立足于草原生态的保护,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中心,以提高林草盖度、增加农牧民收入为切入点,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完成了各年度建设任务,经过全区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京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2000年至2005年,经上级下达的管理区生态建设工程任务为125.45万亩,完成125.45万亩,完成任务的100%。其中: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任务46.6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3.8万亩,生态移民工程85户、400人,禁牧舍饲项目任务75万亩。
工程资金运行完全。2000年至2005年,经上级下达的管理区生态建设工程总投资为4280万元,完成任务的100%。其中: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总投资3520万元,禁牧舍饲项目总投资370万元,生态移民工程总投资200万元,退耕还林工程190万元。
资金管理严格按照京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三专一封闭”制度,并根据工程进度和工程验收情况,由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进行严格监督,资金运行过程中无挤占、截留、挪用等现象发生,保证了资金的运行安全。
林草植被有效恢复。管理区自2000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以来,境内累计新增林草植被面积19.2万亩,其中:新增草地面积10.6万亩;牧草平均盖度由2000年的33%增至2005年的59%,提高了26%;牧草平均高度由21cm增长至34cm,增长了13cm;平均产草量由29kg/亩,增加至60kg/亩,增加了31kg;新增林地面积4.48万亩,林地面积中灌木达到81%,林地覆盖率由2.7%提高到了3.3%。
积极探索工作新机制。管理区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的过程中,针对调动农牧民积极性,将生态建设项目落实到农牧户实施的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制定出台了《乌拉盖管理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管理办法》。确定工程实施的宗旨是“每一户牧户都是生态建设的主体,都要充分享受到国家的政策优惠,全力提高生态建设资金的利用率,扩大生态建设工程的覆盖面”,并在2005年,对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水源工程和暖棚建设工程进行了实际运作。通过对以上工程的到户实施,工程分别完成了建设任务的141%、538%和233%,极大地调动了农牧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达到了拉动了社会资金投入到生态建设工程中的目标,为今后创新生态建设工程机制奠定了基础。
“十五”期间,管理区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通过对工程的客观总结,管理区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治理速度慢、投资规模小。
第二章 规划背景
1998年底,经国家领导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指示,由国家计委组织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作出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建设生态农业,再造祖国秀美山川的战略部署,同时,决定将生态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同时,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及时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把生态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建设内容。自治区党委、政府适时提出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把生态建设作为内蒙古最大的基础建设”的规划思路。
2000年,国家领导朱镕基亲临京津周边内蒙古沙源区——浑达克沙区视察,并对治理沙源,防止进一步向南扩散作出重要指示。5月15日,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贯彻、落实朱镕基的批示和指示,召开了“京津周边地区内蒙沙源治理工程”工作会议,直接促动了“京津周边地区内蒙古沙源治理工程”的紧急启动。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运行的五年期间,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锡盟也制定了实施围封转移战略,并紧紧围绕“一转双赢”的目标,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作,全面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通过对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退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是严重的,已成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在预防新的生态破坏的同时,逐步解决历史遗留的草原生态环境欠账。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管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为重点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继续实施,为改善西部乃至全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地区地方财力不断增强,为大规模开展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三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的推进,为转移农村牧区人口,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创造了条件;四是地区农牧民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高,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1指导思想
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充分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以提高草原植被的自我修复能力为主、人工辅助治理为辅的综合措施,继续推行“春季休牧为主推措施、草畜平衡为重要手段”的工作方针,把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完善法规和政策为保障,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切实把管理区“十一五”期间,京津京津风沙源治理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好,促进管理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3.2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坚持保护为主,建设与保护并重,全面保护,重点建设,的原则;
——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的原则;
——坚持宣传引导,按照长期到户,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明确草原生产经营、保护与建设的责任,注重调动和发挥农牧民作为生态建设主体的积极性的原则;
——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牧民生产生活及地方经济发展,完善政策措施,控制并逐步减少牧区人口的原则;,
——坚持掌握并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工程质量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各项生态建设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的原则;
——坚持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积极推行舍饲圈养,草畜平衡,禁休牧制度,加快牲畜品种改良的原则;
——坚持依靠科技,建立科技支撑体系,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生态建设模式的原则;
——坚持依法加强草原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草原生态监测预警体系的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做好草原防火、鼠虫害防治等防灾减灾工作的原则;
——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3.3总体目标
根据管理区草原生态环境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一五”期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到2010年,初步形成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草原生态环境领域的政策体系和协调管理机制。草原的退化和流域的水土流失得到根本遏制,现有天然草场资源和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林草覆盖率进一步提高,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开始得到恢复。具体指标是:
——新增林地面积8.25万亩;
——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面积10.6万亩,治理“三化”草地面积33万亩;
——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万亩。
第四章 区域布局及主要措施
“十一五”期间,以下列重点任务带动管理区草原生态建设的全面展开。
4.1工程建设范围
管理区“十一五”期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覆盖哈拉盖图、乌拉盖、贺斯格乌拉三个国有农牧场及巴音胡硕镇,以上项目区均在管理区境内。
——哈拉盖图农牧场:土地面积258.3万亩,其中草场面积224.72万亩,耕地面积20.1万亩;农牧业户数928户,农牧业人口3063人,日历年度大小畜存栏共计16.5万头(只)。
——乌拉盖牧场:土地面积141.23万亩,其中草场面积131.88万亩,耕地面积1.5万亩;农牧业户数373户,农牧业人口1154人,日历年度大小畜存栏共计10.79万头(只)。
——贺斯格乌拉牧场:土地面积235.54万亩,其中草场面积218.89万亩,耕地面积9.7万亩;农牧业户数652户,农牧业人口2098人,日历年度大小畜存栏共计13.97万头(只)。
——巴音胡硕镇:土地面积116.95万亩,其中草场面积101.4万亩,耕地面积5.1万亩;农牧业户数937户,农牧业人口2984人,日历年度大小畜存栏共计12.5万头(只)。
4.2工程建设布局
“十一五”期间,管理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分布于暗沙带治理区和流域治理区两个重点区域。
——暗沙带治理区域。本治理区域需治理面积为65万亩,列入本规划的治理面积为50.25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77%。主要治理措施为,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农牧民生产生活及地方经济发展,全面落实《草原法》和草场“双权一制”,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场的积极性,对天然草牧场围封禁牧,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采取生物、工程和农艺等措施加快退化草原治理,逐步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和牧草生产能力,维护草原生态安全,以水源建设为中心,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建设“水井、围栏、青储窖、饲料机械、节水灌溉设备”五配套的人工饲草饲料基地,变草地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人工草地的牧草生产和供给能力,缓解天然草地压力,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有或呈沙化趋势的已垦草原,结合生态移民、退耕还林、围封禁牧等,实行退耕还草,通过草原保护、建设、管理,以春季休牧为主推措施,以草畜平衡为根本手段,稳步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和农牧民生活水平,实现草原生态的良性循环。
重点建设内容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封山育林工程、林木种苗工程,防护林工程、人工种草工程、围栏封育工程、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暖棚建设工程、饲料机械项目、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程;生态移民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禁牧舍饲项目。
——重点流域治理区域。本治理区域需治理面积为30万亩,列入本规划的治理面积为6.6万亩,占应治理面积的22%。主要治理措施为,在水力侵蚀地区,以天然沟壑及其俩侧山坡地形成的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将乌拉盖河、斯尔吉河俩岸,乌拉盖水库、贺斯格淖尔水库上游河流源区,贺斯格淖尔湿地等作为重点治理区,运用围栏封育、封山育林、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重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逐步达到恢复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重点建设内容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的小流域治理工程和生态移民工程。
4.3建设规模及内容
“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移民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禁牧舍饲项目,各项工程建设规模和内容如下: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总规模为58.45万亩,建设工程和内容如下:
封山育林工程:建设规模为2.5万亩,建设内容为林地围封,封育类型为灌草型,封育的灌木为小红柳,草本种类为苔草、羊草、贝加尔针茅、线叶菊等。
防护林工程:建设规模为0.5万亩,建设内容为高产饲料地、基本农田、城镇周边配套建设防护林,种植品种为适宜地区气候条件的杨树、柠条、沙棘、为主,并种植部分适宜地区气候条件的榆树。
林木种苗工程:建设规模为0.05万亩,育苗以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所需的柠条、沙棘、羊柴、山杏和榆树为主。
人工种草工程:建设规模为0.6万亩,种植品种为适宜地区气候条件的羊草、沙打旺等,并进行围封。
围栏封育工程:建设规模为33万亩,建设内容为草场围封,地点选择在草场退化、沙化较重,并通过草原的自我恢复或采取人工补播、施肥等多种改良措施的实施,易于恢复的地带。
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建设规模为10万亩,建设内容为草牧场改良和高产饲草料地建设,草牧场改良主要选择在草牧场退化较轻、地势平坦,土质疏松的地区,利用人工补播、施肥等措施,促进草牧场的有效恢复;高产饲料地建设主要选择在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排水性和通风性良好,土层肥沃深厚,水肥保墒力强,并防风、不易风蚀、水蚀,且地下水位高,经过开采,可以达到灌溉条件的地带。
暖棚建设工程:建设规模为9.5万m2,重点扶持畜牧业基础设施较差的牧户,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提高牲畜的保畜率和繁成率的目标。
饲料机械项目:建设规模为950台套,主要选择受地区农牧民欢迎的实用型的小型青贮切碎机,适当安排大型的青贮收割机。
水源工程:建设规模为700眼,建设内容为以小型的机电井为主,适当安排用于集中供水的大型机电井,型号根据地区的水源条件分为水泥管、铁管和钢管井。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模为700处,建设内容以配套水源工程为主,设备选用柴油发电喷灌机组和电力配套喷灌机组。
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规模为6.6万亩,治理措施包括沙地灌木造林、草地改良、工程生物护坡、封育治理、围栏建设等。
——生态移民工程。建设规模为实施生态移民400人,迁出区安排在巴音胡硕镇的嘎查村和哈拉盖图农牧场、乌拉盖牧场、贺斯格乌拉牧场和水库农牧业公司;迁入区初步安排在巴音胡硕镇、哈拉盖图农牧场和水库农牧业公司周边。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模为5.2万亩,全部为退耕地造林,造林品种主要以适宜地区气候条件的柠条、沙棘、羊柴、山杏为主,并适当的种植部分榆树。
——禁牧舍饲项目。建设规模总为680万亩。项目实施后,项目区草原植被在青草返青期间得到保护恢复,生物量将大幅增加,草群盖度、高度和产量将大幅提高,项目区草地植被得到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破坏现象得到遏制。
4.4分年度实施进度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总规模为53.25万亩。其中:2006年建设8.31万亩,2007年建设11.71万亩,2008年建设11.81万亩,2009年建设10.71万亩,2010年建设10.71万亩,各年度工程建设计划如下:
2006年:建设总规模8.31万亩。其中:封山育林工程0.5万亩,林木种苗工程0.01万亩,人工种草工程0.2万亩,围栏封育工程5万亩,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2万亩,暖棚建设工程1.5万m2,饲料机械项目150台套,水源工程100处,节水灌溉工程100处,小流域治理工程0.6万亩。
2007年:建设总规模11.71万亩。其中:封山育林工程1万亩,林木种苗工程0.01万亩,防护林0.1工程万亩,人工种草工程0.1万亩,围栏封育工程7万亩,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2万亩,暖棚建设工程2万m2,饲料机械项目200台套,水源工程150处,节水灌溉工程150处,小流域治理工程1.5万亩。
2008年:建设总规模11.81万亩。其中:封山育林工程1万亩,林木种苗工程0.01万亩,防护林工程0.2万亩,人工种草工程0.1万亩,围栏封育工程7万亩,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2万亩,暖棚建设工程2万m2,饲料机械项目200台套,水源工程150处,节水灌溉工程150处,小流域治理工程1.5万亩。
2009年:建设总规模10.71万亩。其中:林木种苗工程0.01万亩,防护林工程0.1万亩,人工种草工程0.1万亩,围栏封育工程7万亩,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2万亩,暖棚建设工程2万m2,饲料机械项目200台套,水源工程150处,节水灌溉工程150处,小流域治理工程1.5万亩。
2010年:建设总规模10.71万亩。其中:林木种苗工程0.01万亩,防护林工程0.1万亩,人工种草工程0.1万亩,围栏封育工程7万亩,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2万亩,暖棚建设工程2万m2,饲料机械项目200台套,水源工程150处,节水灌溉工程150处,小流域治理工程1.5万亩。
——生态移民工程。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实施生态移民总规模为400人,从2007年开始各年度均实施100人。
——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模为5.2万亩。其中:2006年建设0.5万亩,2007年建设1.2万亩,2008年建设1.3万亩,2009年建设1.1万亩,2010年建设1.1万亩。
——禁牧舍饲项目。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实施禁牧舍饲项目总规模为680万亩。其中:2006年实施100万亩,2007年实施100万亩,2008年实施120万亩,2009年实施160万亩,2010年实施200万亩。
第五章 投资概算
本规划概算依据《生态建设项目投资概算编制办法》、《全国生态环境工程规划要点》、《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与投资标准》和地区市场材料实际状况编制。
“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移民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禁牧舍饲项目。规划总投资为14325万元,国家投资10963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362万元。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总投资为9682万元,国家投资63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362万元;申请国家生态移民补助资金200万元;申请退耕还林工程国家投资1092万元;申请国家禁牧舍饲项目投资3351万元。
5.1投资标准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各单项工程投资标准如下:
封山育林工程:投资标准为70元/亩,全部为国家投资。
林木种苗工程:投资标准为1500元/亩,国家投资1000元/亩,占投资的70%。
防护林工程:投资标准为800元/亩,国家投资100元/亩,占投资的13%。
人工种草工程:投资标准为120元/亩,国家投资60元/亩。
围栏封育:投资标准为70元/亩,国家投资40元/亩。
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投资标准为150元/亩,国家投资80元/亩。
暖棚建设工程:投资标准为200元/m2,国家投资150元/ m2。
饲料机械项目:投资标准为2000元/台套,全部为国家投资。
水源工程:投资标准为1.5万元/处,其中国家投资1万元/处。
节水灌溉工程:投资标准为1万元/处,全部为国家投资。
小流域治理工程:投资标准为200元/亩,国家投资134元/亩。
——生态移民工程。项目户享受国家补贴标准5000元/人,其余不足部分全部由地方配套和农牧民自筹解决。
——退耕还林工程。每亩退耕地享受国家退耕还林种苗补助金50元/亩,粮食补助金140元/亩,现金补助金20元/亩。投资全部为国家投资。
——禁牧舍饲项目。按照禁牧面积核定,全年禁牧草场享受国家补贴11元/亩,休牧按照休牧时间折算,投资全部为国家投资。
5.2投资规模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总投资为968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为6320万元,占总投资的66%;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362万元,占总投资的34%。各单项工程投资规模如下:
封山育林工程:建设规模为2.5万亩,总投资为175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
林木种苗工程:建设规模为0.05万亩,总投资为75万元,国家投资5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25万元。
防护林工程:建设规模为0.5万亩,总投资为400万元,国家投资5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50万元。
人工种草工程:建设规模为0.6万亩,总投资为72万元,国家投资36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6万元。
围栏封育工程:建设规模为33万亩,总投资为2310万元,国家投资132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990万元。
基本草牧场建设工程:建设规模为10万亩,总投资为1500万元,国家投资8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700万元。
暖棚建设工程:建设规模为9.5万m2,总投资为1900万元,国家投资142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75万元。
饲料机械项目:建设规模为900台套,总投资为180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
水源工程:建设规模为700处,总投资为1050万元,国家投资7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50万元。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规模为700处,总投资为700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
小流域治理工程:建设规模为6.6万亩,总投资为1320万元,国家投资885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35万元。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在各年度中投资计划如下:
2006年:年度总投资规模为1414万元,国家投资942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472万元。
2007年:年度总投资规模为2082万元,国家投资137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705万元。
2008年:年度总投资规模为2162万元,国家投资138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775万元。
2009年:年度总投资规模为2012万元,国家投资130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705万元。
2010年:年度总投资规模为2012万元,国家投资1307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705万元。
——生态移民工程。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共实施生态移民400人,申请国家生态移民补助资金200万元;从2007年开始,各年度均实施移民100人,申请国家生态移民补助资金50万元。
——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5.2万亩,申请国家资金1092万元,其中:种苗补助金260万元,粮食补助金为728万元,生活补助金为104万元。各年度投资计划为2006年105万元,2007年252万元,2008年273万元,2009年231万元,2010年231万元。全部为国家投资。
——禁牧舍饲项目。管理区“十一五”期间,实施禁牧舍饲项目总规模为680万亩,申请国家投资3351万元。其中:2006年至2007年各实施100万亩,年申请国家投资493万元;2008年实施120万亩,申请国家投资591万元;2009年实施160万亩,申请国家投资788万元; 2010年实施200万亩,申请国家投资986万元;连续补助五年。投资全部为国家投资。
5.3资金筹措
“十一五”期间,规划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生态移民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禁牧舍饲项目总投资为14325万元,资金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专项投资。本规划共申请国家专项投资10963万元。其中: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专项投资6320万元,国家生态移民补助资金200万元,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补助资金1092万元,国家禁牧舍饲项目补助资金3351万元。
——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本规划共需地方配套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362万元。全部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投资。
在国家专项资金全部到位后,随着地方的经济实力的逐年增强和农牧民积极的逐步提高,可以保障规划所需的地方配套资金和群众投工投劳折资的落实。
第六章 效益分析
6.1经济效益
本规划全部实施后,新增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10.6万亩,可为禁牧舍饲提供大量的饲草料,降低了畜牧业生产成本。暖棚的建设转变了传统的饲养方式,逐步向舍饲和半舍饲、“少养畜、养精畜”转化,使小畜繁成率达到99%。饲料机械的投放,达到了长草短喂、饲料粉碎的目的,牧草利用率提高了20—30%。产生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6.2生态效益
本规划的工程实施后,新增林地面积8.25万亩,治理“三化”草地面积43.6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万亩,可对周边草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并可满足牲畜在春季牧草反青期的补饲,相应大量的天然草场得以休养生息,牧草高度、产量会提高30%左右。发挥出重要的绿色屏障作用。
6.3社会效益
项目的不断建设,将给地方投资环境改善提供良好的机遇,管理区地区形象会明显提高,同时,伴随着生态建设项目工程的实施,管理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相应带动相关产业同步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真正达到“三生”结合、“三效”统一。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为实现本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十一五”期间,要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7.1组织保障
管理区在“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以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
7.2政策保障
在广泛深入地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定和完善《乌拉盖管理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施管理办法》,通过政策引导,在全社会树立保护和建设草原生态的良好意识。
7.3资金保障
进一步拓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资金投入渠道,保证工程投入的稳定增长。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并将工程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
7.4科技保障
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总结经验和推广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宣传、普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方面的科技知识,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摸索新经验,研究管理新技术,试验推广新品种,走试验、总结、推广、管理新技术的路子,提高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增加生态建设的效益。
7.5法制保障
完善法规,加强执法,加大政府监管力度。要根据保护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继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要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破坏工程建设项目的活动。
7.6舆论保障
加强宣传教育,鼓励群众参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对公民进行法制知识教育,使得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明确自己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方面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拓宽公众参与和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促进生态环境领域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